4月7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落户中山火炬职院揭牌仪式在学院隆重举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研究员,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小莉,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胡振敏,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高瑛,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杂志社总编辑杨永纯教授,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少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火炬职院党委书记林艳芬,院长王春旭教授,广东省教育厅高中职处处长陈亚林,以及华南七省教育界有关领导、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党委书记、校长、杰出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共同见证了基地揭牌和“职教榕”官微发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邓泽民教授主持仪式。

该基地顺利揭牌,标志着中国第一家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的正式成立,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在广东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将为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开辟新的空间。

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小莉致辞。她强调,中山一直都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校的产学研工作,并致力打造中山教育与产业结合平台、全国职教聚集平台,成效逐年显现。但是,我市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两个艰巨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传统产业升级、壮大高新产业实现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当前的重要使命。她指出,基地的建设将积极发挥中山乃至全省职业教育在华南地区的影响和作用,将对推动中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职业教育人才高地的打造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她表示,中山市人民政府将大力支持基地的发展和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胡振敏在致辞中强调,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是教育部职教所和省教育厅、中山市政府、火炬职院联动建设的产学研平台,是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发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他指出,基地的建设为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开创了新的空间。通过“政、产、学”协同推进,职教改革研究与创新驱动实践“双轨”并行。在园区内,开展实验基地建设,孵化高新技术、转化科研成果、促进科技人才和科技项目的引进、培育,将对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他希望,中山火炬职院进一步发挥园区高校优势,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及成果示范基地、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能够为国家职业教育提供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他表示,广东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基地建设和发展指导的工作,协调全省产学研合作研究资源,促成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项目落地以及指导基地开展产学研理论探索,形成经验,在广东省先行先试,争取将基地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目标定位明确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者,地方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智囊团。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的水平上,只有部分行业企业可以比肩工业4.0。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技术水平,以推动智能制造为增长点,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承担着使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的重要使命,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职业教育才能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换代的时代需要相吻合。他表示,当前特别需要推行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发展方向,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的育人;迫切需要加快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途径,从现代治理的视角,认真审视校企合作中同样具有补给地位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权力,探索不同利益主体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机制。他指出,建设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聚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资源与科技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企业技术升级与中山市创新发展。他表示,基地建成以后,要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的要求,加强对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迈上中端水平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加强对职业教育产学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加强职业教育学生文化素质补偿、专业技能提高与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的研究,加强对发挥企业办学主体政策和实践基地的研究。尽快推出一批就有政策咨询价值、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的重要成果。

据悉,基地将坚持“政府引导、资源汇集、协同推进、市场运作”的原则,聚焦中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通过建设一所(职教产学研理论研究所)、七中心(职业教育法律理论研究与服务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企业培育中心、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培训中心),在基地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统筹指导下,依据各自分工开展工作,通过“政、产、学、研、金”协同推进,职教改革研究与创新驱动实践“双轨”并行,聚合各种优优势资源,努力把基地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产学研的理论研究及成果示范基地,促进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

 

与会领导和嘉宾随后参加了首届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经验交流会议。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少山、浙江机电职业学院院长丁金昌教授、火炬职院合作企业代表等6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围绕如何深化产学研问题,作了精彩演讲与深入研讨。

刘少山:政产学研金一体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少山在经验交流会上发表“政产学研金一体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主旨演讲。他认为,火炬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及高技术园区经济扩容,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政产学研金一体平台的支撑。

“我们感到,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创新型平台,以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环节为目的,汇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各要素,通过这一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到产品化商品的一以贯之,从而极大地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抢夺宝贵的时间差,有效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将‘填补区域创新体系的缺失环节’,汇聚多方创新资源,实现区域内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技术型人才供给,推动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集聚平台创新要素,必须优化政策环境,加大产业政策扶植力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多层次人才供给结构,加快配套服务平台建设。

“产业集聚是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试验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职业教育是其必要支持。作为中山火炬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成为火炬开发区打造‘1+N’新型研发机构体系的重要依托,配合这一平台建设,火炬开发区和中山市政府将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加产业转移扶持资金,加快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平台建设,同时增强对中山火炬职院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政策支持空间,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升级,发挥学院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侯奕斌常委在演讲中指出。

王春旭:政产学研金联动促使高职教育功能在地发挥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春旭在《实践中求创新 创新中求发展》主旨演讲中指出,“高职院校在聚合多方资源,促进技术市场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具优势。第一,高职院校具有“在地优势”,有利于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充分聚合资源,促进技术市场化。我国高职院校约一般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且多为当地最高学府,成为区域产学研资源聚集的天然载体。第二,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技术转化为产品化商品的有力保障。科学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经历:科学向工程技术,工程技术向应用技术,应用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当前,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承载着科学与工程技术开发的主要责任,但是应用技术转化及技术应用环节主体缺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化过程,常常由于主体缺位造成的技术转化人才短缺,技术转化呈碎片化,使大量研究成果停留在中试环节,无法转化。高职院校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给解决了技术转换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第三,高职院校的“包容性”为资源聚集提供了可能。这种“包容性”,是由高职教育“双重属性”决定的,既注重教育教养,又聚焦于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变化;既体现高职院校与当地产业共生共荣,又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相对开放;既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又强调应用技术的掌握。因此,师生服务社会的意识相对较强,使得高职院校在资源聚合、人才聚集等方面,具有侧重实用的特性,有利于技术市场化的实现。”他强调,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试验基地建设正是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上述优势,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学院在技术应用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使学院成为园区乃至全市应用技术攻关的“桥头堡”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同时,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试验基地通过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与技术升级信息,推进人才培养对接产业、专业教育融于岗位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升级。

谭毅:紧密联系技术创新要素提升行业引领硬实力

 

火炬职院信达光学学院院长、广东信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毅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我国光伏行业在忽视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要素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实现快速发展,但价值链、技术链、人才链尚未完善,行业危机已经凸显。行业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断档。其中,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技术转化及升级完善的支撑。行业企业迫切感到需要加强与技术创新有关要素的紧密联系,以政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提升行业引领硬实力。他强调,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基地是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供给及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协同平台,将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与人才配套集于一体,将推动从技术创新到技术市场化、商品化的完整实现,解决企业—特别是规模化科技企业的短板,助力企业提升,必将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举一臂之力。作为新技术及技术应用的需求方和基地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信达公司将积极提出技术攻关项目,通过基地这一产学研协同平台,缩短技术创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深化同中山火炬职院等职业院校的合作,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发挥基地专家资源优势,着手解决公司发展转型及管理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曾德长:华南职教产学研合作基地将实现技术转移到产品转化

广东正德材料表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德长在《瞄准市场搞研发 校地合作促转化》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将华南理工大学的“材料表面技术工程国家工程中心”的部分功能移植中山,成立工程研发中心,实现了技术开发从大学向产业园区的转移。但是,一直以来,从技术开发到技术应用的过程,缺少稳定的平台支撑,给技术创新的效益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技术开发到技术应用的产品化转变?这一问题一直处于被探索之中。他指出,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基地提供了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到技术应用的全过程链的平台支撑。平台所提供的完善的配套措施与协同机制,能够保证正德公司集中力量进行科技研发与升级,同时又能借助平台金融功能实现从单纯的研发专家向既是专家、又是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并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正德公司将主动开拓区内潜在的企业客户,建立企业共性研发平台,拓展公司技术优势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另外,火炬职院与开发区企业已经有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积累了大量的企业人脉资源,可以通过火炬职院教师介绍对口企业,拓展合作业务。

刘明星:汇聚资源优势拓展创新创业服务空间

中山英诺众创空间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刘明星在《在创新中谋划创业  于偶然中寻求必然》主旨演讲中表示,“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创业项目落地,在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信息等要素接轨的同时,需充分集合本土的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合理利用本土的产业、政策与服务、资金及人才等资源优势。如何结合本土资源与现实情况进行更为理性的投资,已经成为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他指出,“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基地”将成为区域产业需求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将联结创新实现的各基本要素,为创业提供良好的项目支撑,必然会成为创投公司重要的选种平台。英诺公司将充分利用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基地资源,直接参与“选种”、“育种”,继续提升培育项目的质量。第一,公司将继续提供项目孵化场地、项目服务与辅导,计划,并联合基地力量与资源运营创新创业中心,共享英诺天使基金资源,为优质项目优先提供投融资。第二,借助基地的平台优势,深化与火炬职院的合作,打造区域创新创业优质资源。第三,英诺公司将利用平台汇聚资源优势,拓宽服务对象,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丁金昌: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机电职业学院院长丁金昌教授在《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 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主旨演讲中表示,高职院校必须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属性。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创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从事科学研究。“职业性”决定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出四个字的要求就是“创新发展”。它的具体任务体现在高职院校必须走学研结合之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条路不好走。因为产学研三方主体,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企业的任务为生产,研究机构的任务是产生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学校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和社会欢迎的人才。

如何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第一,要准确定位。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的研究,而不是开发性研究。老师要有技术研发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第二,要有三个条件。必须要有研发平台作为依托,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载体,作为产学研的结合体。要有相应队伍作为主体,重点培育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胜任理论实践教学和同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要有激励机制作为动力,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第三,产学研结合的探索或路径。产学研平台建设一定要有利于促进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平台的目的就是为转型升级服务的。(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