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平板电脑就算是“互联网+”教育?小学的孩子每周安排六七堂兴趣课算是全面提升素质?两岁多的孩子就去学琴就是不输在起跑线?……昨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对假冒伪劣商品人人喊打的日子里,本报也梳理了教育领域几个被热炒、搅得家长心烦意乱的“伪命题”,通过深入采访、专家解读的方式,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伪命题 

“一对一”,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现象:“一对一”培训学费翻倍 

培训机构里,“一对一”一直是最有诱惑力的广告。虽然学费比小班课程翻了好几番,可许多家长觉得,“一对一”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节省了时间,只要孩子学得好,不少人还是会狠狠心掏钱付费。付出最高的学费是否得到了最好的效果? 

说法:低年级孩子有同学更有效 

身为一所专门做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王先生认为,“一对一”的方式多是培训机构针对家长心理进行的包装。“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一对一’教学,特别是小孩子。 ”他介绍,从他的经验看,四五个人的小班效果最好。 “英语需要更多口语互动练习,如果是其他学科,可以适当再大一点班额。对小孩子来说,老师一对一表扬你,效果远不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另外,一个学生上课没有其他人的对比,没法做横向比较,没有竞争感,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出现懈怠的情绪。明明十几分钟能讲明白的知识点,也许一懈怠就拖拉到一小时,因为按照课时收费。”王老师说,人数多过20个,就很可能出现一直被忽视的学生,所以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判断是否接受 “一对一”的高价服务。 

伪命题 

“互联网+课堂”=人手一台PAD? 

现象:课堂上PAD仅用来播放课文 

记者曾经参加过不少“互联网+”概念的课堂,同样是抱着平板电脑上课,对“互联网+”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一堂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发给学生电脑,学生拿到后新奇地到处点,一时间,教室里各种视频、音频响成一片,上课铃响过,老师还花了好几分钟维持秩序。正式的课开始了,老师告诉学生,点击PAD上的一个键,听听课文朗读。于是,字正腔圆的朗读声从PAD里传出,学生一边看课文动画,一边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个人打开的时间不同,学生需要靠近自己的电脑听才能不受外界影响。等学生抬起头,老师仍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步骤讲解生字、分析段落,整堂课上,PAD被扔到一边没有再被用到。 

现场:“互联网+课堂”提高效率 

而在青岛二中分校,走进教室前,高一化学教研组长黄勇良已经对学生这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心中有数。课前,他从网上给学生找了一段视频推送到每个学生的PAD里,视频是介绍复合材料的一段实验录像。“找视频花了不少时间,几乎把和这个课程相关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最后选中了这个英文版的。 ”课前的导学和推送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复合材料的概念、分类等等基础知识,这些是大部分人预习能学会的。 “课前的视频一般是5分钟左右,不能占用学生太长时间。 ”根据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黄勇良再次备课,一上课,就先讲解学生预习时候提出的问题。“这样课堂更加高效,还能有针对性地教学。 ” 

本周二上午9时20分的课是高一科技学院的,黄勇良提前找出科技学院的教案。每个班的预习情况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课程内容也要做相应改变。课上解答问题,针对学生犯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事先没有学习的记者一时很难跟上进度。黄永良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玻璃、塑料等多种材料的优缺点。他说这道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够,答案不够多元。学生的PAD上出现了一个碎裂的胶头滴管。有人兴奋地认出来,这正是上学期化学实验课上用到的器皿,放了一个假期,塑料做的滴管一捏就碎了。生动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塑料的缺点是容易老化。接着,PAD演示了参天大树、摩天大楼,这一天然符合材料和人工符合材料的对比清晰呈现了复合材料的优势。教室里的羽毛球拍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是玻璃加玻璃纤维……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纷纷列举出身边的复合材料。“你们看看PAD,这是什么?”PAD上出现了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照片。学生惊喜地看到照片是自己的老师和飞机的合影。去美国参观的时候,黄勇良用心地拍摄了这组照片,他拍的细节图比课本上的还要清晰。航天飞机上用到的陶瓷隔热网就是一种复合材料。课堂检测环节,PAD的分析功能被利用起来,学生提交答案,老师就能看到哪道题错误率是多少。 

下课之后,记者发现有学生在重听老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原来上课的时候,PAD已经对课堂进行了录制。除了在课堂上的应用,“互联网+”的模式延伸到了休息日。在家里,黄勇良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化学实验:看看你家的加碘食盐是加了碘化钾还是碘酸钾?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怎么鉴别家里的樟脑球成分?扔水里看看密度?点燃一分部会发生什么?同时,央视录制的化学年系列科普片也是黄勇良推送给学生假期观看的视频,学生做实验或者是看视频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一键呼叫老师答疑,甚至还能选择全校老师,发送问题,接收答案。 

说法:新技术要求颠覆教学方法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遭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升。”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介绍,“互联网+”是好东西,怎么用才是关键。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实现“生学为本、合作内化”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学生利用PAD通过云平台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孙先亮说,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