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海市长宁区面向全区高年级小学生进行的一份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引起了大量家长的质疑,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次日,区教育局发布公告,就此事致歉,并宣布停止该项工作。原本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举措,上海市长宁区这次心理健康测评,为什么会遭受家长的投诉和舆论的批评?

“自杀指导手册”式测评问卷遭全网吐槽

事件首先在长宁区多个小学的家长群和业主群中发酵。有学生家长中爆出学校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自家孩子做了一份“黑暗问卷”,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做完问卷后,情绪低落,闷闷不乐。

图/网传家长对问卷表达不满

随后,这份问卷的具体内容在网络流传。网传问卷共120道题,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问卷内容均与自杀相关,反复讨论自杀的想法、自杀的时间、自杀的方式、有没有写遗书等,不止出现一次,有些问题甚至还涉及到自杀的具体步骤!

图/网传部分问卷问题

问卷爆出后,不少网友评论这份问卷是在“诱导自杀”,作为一名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看到这样“黑暗”的问题都会感到心情沉重,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引导和影响的孩子呢?看到这份近似于“自杀指导手册”的问卷,家长们坐不住了,一封公开信投诉到了教育局。

教育部对心理测评工作做出科学指导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很快进行了核查,发布了情况通报。区教育局的通报表示,此次问卷发生的问题,“是由于长宁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长宁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引起的。”

一句轻飘飘的“审核把关不严格”,背后却是家长的坐卧难安、学生的低落情绪。学校到底应该如何做心理健康测评?

今年7月份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给出了一定的指导。通知指出:

在量表的选择上,学校应该“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量表”。

在测评的对象和时间上,“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进行,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每年开展一次”。

在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上,“县级教育管理部门要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上海市长宁区此次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响应了教育部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却在量表的选择上“翻车”了。

那么,国内是否有面向中国学生开发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呢?当前不少学校和机构自行研发量表,或是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做本土化修订。不管是自行开发还是翻译国外量表,都需要大量的样本,来检验量表的信效度。

据了解,广东省教育厅在去年疫情复课前后,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发了一套危机筛查系统,面向全省中小学推行使用。其中的学生危机筛查量表,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发,经过本土化大样本的检验,信效度良好。

如何做学生心理危机日常预警防控

然而,心理健康测评只能识别出当下部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学生心理危机如何预防,还需要做更系统更科学的部署。

我们再回到教育部的指导建议上,《通知》指出,在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前提下,要“强化日常预警防控”,通过组建预警网络,对高危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

在我国,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建立由学校老师、学生、学生家长等组建心理健康保护网,充当“心理危机守门人”,通过守门人对目标人群不间断的行为观察来预警个体心理危机。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监测工具,长期以来,大部分守门人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进行预警,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当前,国内在这部分的研究上也有了突破。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莫雷,以“个体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研究”为课题,为心理危机守门人编制了一套新的心理危机征兆识别和预警工具,提升了危机守门人体系运作的科学性和便捷性。

 

同时,将“静态”的自评量表筛查和“动态”的行为观察预警同时使用,相互补充,通过机器学习创新了预警模型,实现了“两重监测三级预警”,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的整体效果,在多个中小学试点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这项科研成果已经与深圳领悟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转化”。根据该公司官方资料显示,产品已于今年10月份上线,含有心理危机筛查、实时监测、危机预警与干预、数据实时分析等一体化的功能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