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推理研究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比较宏观,结论比较强于方向性和普遍性。实证科学研究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比较确切和精确化,结论比较强于确定性和标准化。人文科学研究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比较深入主观世界,结论比较强于人文性和细腻性。

今天的教育实践者越来越需要从教育理论的应用中获得专业上的滋养,成为教育理论的消费者是教育实践者踏上卓越之路的一个必然选择。前些年,教育实践领域流行的一个理念主要是“要成为研究者”,其依据主要是教育实践者因经常缺少得心应手的教育理论而必须亲自去生产它们。事实上,这样的生产也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消费。提出教育实践者要做聪明的教育理论消费者,在实质上就是要阐明教育理论的实践功用、教育理论生产状况以及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论消费能力。

教育理论的实践功用

教育实践者从事各种教育实践工作,会产生很多方面的思想认识需求,这就是教育理论发挥功用的世界。当然,那些还不能称之为教育理论的常识和个人体验,都可能在各种教育实践领域对教育实践者提供帮助。

从根本上看,教育理论就是有关教育的体系化陈述,也就是一系列相互逻辑联系的陈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用,特别需要从陈述对于行动的意义方面得到内在的理解。一般来说,陈述对于行动的意义主要在意、情、行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人可以从特定的陈述中理解意思、体验情感和接受带有意图的影响力。如“以学生为中心”这个陈述就同时具有: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育工作的意思、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情感、拒绝压制学生的影响力。与个人体验相比,教育理论相对更加具有逻辑性和体系性,即更具有逻辑理性的思考以及体系内的相互支撑性。

从效果来说,教育理论作为陈述体系对实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说明解释和规范建议之上。教育实践者从教育理论陈述中得到意思、情感和影响力之后,各种具体的教育实践工作就可能因此产生四个方面的变化:现象得到了说明,机理得到了解释,方向和行动得到了规范,具体行动得到了建议。说明就是指出了是什么,这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是基础又核心的作用,因为“不知所是”在教育实践中是非常根本的一个问题。解释就是呈现了各种关系,这可以让教育实践者明白教育内在的结构系统和秩序机制。规范就是给出方向和行动的规则。建议就是提出了衡量情境后的行动方案要点,教育实践者可以因此得到更具体的行动指南。教育的常识和个人体验也可以产生这些效果,只是,推崇逻辑理性和体系化的教育理论在这四种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水平特征,总体上会相对地更规范、更内在一致和更标准化。

教育理论生产的主要状况

如果不是抱着对教育理论的绝对“信仰”,教育实践者就只有在对教育理论的生产环节进行了解之后才更可能理智消费。这个道理放在日常用品的消费水平提升上同样适用。

教育理论的生产者现在主要是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他们需要具备的是专业研究的素养,需要承担的是专业研究的任务。就目前状况来说,教育理论生产者作为专业研究人员的素养在核心上是越来越狭窄的理论储备、越来越规范的方法操作和越来越专业的成果表达。从任务角度来说,教育理论生产者当前的任务主要是以出版发表和课题项目为形式,辅助以政策建议和专利发明等。在教育理论生产者构成上,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情况是,教育学科之外的研究者也可以成为教育理论的生产者,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等很多学科都有专业研究者生产教育理论。

一般来说,教育理论目前的生产方式主要有演绎推理方式、实证科学方式、人文科学方式等。演绎推理方式主要是基于上位理论或现实经验,通过逻辑推演的方法去生产教育理论,这个方面的代表是教育哲学研究和其他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性研究环节。实证科学方式主要基于不可辩驳的经验现象,通过数理化加工的方法去生产教育理论,这个方面的代表是量化教育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方式主要基于对人文现实的质性分析去生产教育理论,这个方面的代表是质性教育研究。演绎推理研究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比较宏观,结论比较强于方向性和普遍性。实证科学研究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比较确切和精确化,结论比较强于确定性和标准化。人文科学研究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比较深入主观世界,结论比较强于人文性和细腻性。此外,这些主要的研究类型也都可以内部区分为不同的研究取向,如建构取向与批判取向。建构取向比较强调新教育理论的建设,批判取向比较强调原有教育理论的修正或清理。

实践者的教育理论消费能力

期待教育实践者成为聪明的教育理论消费者,主要意味着教育实践者在教育理论的使用中能够做出必要的努力和投入,能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和加工,能够指向最核心的自身需要。由此可以得出,教育实践者在教育理论的应用中需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能够评估教育理论应用上的投入和产出。有一点需要明确,教育理论在实践上的功用在不少时候并不是独有的,有些方面和程度上的功用是常识和个人经验可以替代的。所以,教育实践者的一些需求本身就要考虑是否需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应用来满足。当前,不少教育实践者喜欢在日常生活现象中迁移或者借鉴别人的经验,本身也确实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方式。之所以要衡量评估教育理论实践应用上的投入,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的获取本身需要努力和投入。这种投入经常既包括能力和精力,又包括财力、时间和机会。而且,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相对于投入来说也算是一种产出,这种产出也经常是有一定限度的。聪明的教育理论消费者会判断教育理论消费所需要的投入到底是否值得,核心判断标准能否换得相应的回报以及投入可否被替代。如果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更少投入的其他途径来满足,那么教育实践者就可以选择其他途径。如果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投入更多而产出较少,那么教育实践者就需要思考是否要继续的问题。

第二,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消费需要评估投入和产出状况,这同时也就要求教育实践者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理论。作为教育理论的消费者,教育实践者需要整体理解目标教育理论的内在结构,对教育理论至少要学会分清:哪些部分是表,哪些部分是里;哪些部分是结论,哪些部分是支撑;哪些部分是核心,哪些部分是外围;哪些部分更有道理和质量,哪些部分相对一般和不足;哪些部分在意思、情感或影响力上更有优势或更显不足。教育理论的消费者面对教育理论,就像营养师面对各种食材一样,能够知道内在的构成以及不同组成部分的质量。

第三,能够比较不同的教育理论。比如在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的优化上,教师既可能找到关于教学对话的不同演绎推理,也可能找到有关课堂提问的实证科学或人文科学调查。由此,比较不同的教育理论就变得必要起来。当然,比较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不同教育理论上的投入—产生状况,那些投入—产生状况好的教育理论就是更可能被选择的教育理论。

第四,能够对教育理论进行个体化加工。教育理论在生产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教育理论实践消费的逻辑。所以,不少教育理论在基本假设、具体表达方式、不同主题的兼容性以及表达完整性上都可能与教育实践需要有距离。如果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就需要教育理论的实践消费者做出个体化加工。例如,补充教育理论没有表达的内容,通过完善各种基本假设调整结论,让教育理论表达更贴近实践以及对接需要组合使用的不同教育理论。

第五,能够明确和坚守教育理论应用的实践目标和追求。在以往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现象中,一些教育实践者会在教育理论的应用中迷失目标和出离追求,有人因此就变成了使用教育理论的实践贴金者、教育理论的挑剔评论者或见异思迁者。从根上说,教育实践者是因为追求更高的实践工作质量才会使用教育理论,而不是为了生产和把玩的目的而使用教育理论。虽然之前提出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看起来有让教育实践者成为教育理论生产者的意思,但是教育实践者更多研究的内容是教育理论如何情境化和个体化加工,这也可以看作教育理论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明确和坚守了教育理论应用的实践目标和追求,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论消费过程才会更现实可行,最终的效果也才更有品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实践立场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机制研究”[BAA17002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24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