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里复习英语、练习口算……寒假里,在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利用教育类APP查漏补缺、增长新知或是提升技能。这一周,寒假乐学之旅聚焦在线学习,关注教育类APP在孩子的假期学习中扮演的角色。

现状

超7成家长安装过教育类APP

“老师在APP上布置了一些英语复习题,要求根据个人情况自愿完成。”寒假来临,北京大兴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淘淘(化名)接到了一份在线作业。他对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平时老师也会通过该APP布置课文和重点句型朗读的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不少中小学已经将教育类APP作为各学科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建议学生在某数学类APP上观看新知识点的短视频讲解并完成巩固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某阅读APP提交《论语》诵读语音,收看导读课程;动员学生在某英语APP上为动画片配音,锻炼口语。

除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外,还有部分家长会主动为孩子挑选教育类APP,有针对性地使用,如背单词或练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天天(化名)的家长王女士表示,这些APP的使用比较方便,节约时间;而且形式多样,如内置语音、视频、游戏内容;同时,这种新工具的使用是大势所趋,很多学校在推荐,家长和学生需要跟上步伐。教评网发布的《2017家长人群使用教育移动应用分析报告》显示,超过7成家长安装过教育类APP,不同阶段的家长,对教育类APP的选择关注重点不同。小学生家长最关注素质教育类、语文朗读类APP,关注占比分别为71.6%和69.3%;初中家长最关注作业辅导类、数理化生类APP,关注占比分别为69.5%和60.5%;高中家长最关注高考必备类APP,占比为63.5%。同时,家长选择教育类APP的方式主要源于身边其他家长或者孩子老师的推荐,这部分人群占到安装总人数的80%。

局限

APP更多是“片段式学习”

尽管许多学生都接触过教育类APP,一些学校也尝试引入这些APP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但老师、家长对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仍持谨慎态度。就不同类型的教育APP,记者采访了相应学科的资深老师。他们认为,就现有的教育APP而言,英语类产品虽然形式多元,但效果未必好;数学类APP更多偏向于练习,虽然有助于提高计算速度,但题型有限,不利于锻炼孩子的综合解题能力;阅读类APP要想培养孩子的习惯还是离不开线下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指导。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特级教师李维明分析说,APP的使用效果受到很多限制,“中小学生能够使用此类APP的时间比较有限,也未必有属于自己的硬件设备。同时,教育类APP应该指向一种更大自由度的个性化学习,但这会受到现行教学结构的制约,因此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偶尔使用。”

与此同时,许多教育类APP本身还并不完善。在李维明看来,APP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轻松学习的初衷是好的,但要想以游戏的形式真正承载教育内容却很难做到。“游戏的娱乐性和学习的严谨性有冲突,而且有些开发者对教育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

李维明注意到,目前APP的应用可能只是一些“片段式学习”,不具备完整的内容功能,难以辅助学生完成一个科目的系统学习。同时,校内教学与校外APP使用应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学校课堂教学使用的软件外延出配套APP,两者关联性会比较强。李维明希望,“有更多懂教育的学科教师参与进来,调研学生喜爱的形式,确定对学生发展有好处的内容;共同开发系统完整的、和教育契合的、与校内形成相互补充的APP产品。”(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适合小学生的25款教育APP”“中学生必备8大APP”“中小学教师推荐的教育APP”……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类APP进入市场,此类合集、榜单也越发受家长的关注。

寒假期间,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使用这些教育类APP,这对他们的寒假学习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孩子在使用中可能会遇到了哪些问题?针对家长关注的话题,我们选取了目前学生使用较多的几类教育APP,采访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师,听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英语类

形式多元 效果未必好

背单词、练口语、模仿配音……英语类APP会专攻词汇、会主打听说,努力将英语学习变得便捷并有趣,以此吸引了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背单词类APP的好处是电子化,但孩子是否能够通过APP真正理解和学会这个词语很难说。”吸铁石教育联合创始人罗新有19年英语教学经验,他对APP的学习效果持保留态度。

在他看来,生词的学习不是背其释义,而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句子进行理解,这需要通过写文章、阅读的不断积累中学会它的用法,这些都是在线工具不能解决的。“我关注到,有些APP会结合图片进行联想记忆,对这点我是存疑的,如一些抽象词语的学习很难通过图片对应。”

对于英语配音类的APP产品,他也不太推荐家长使用。他认为,一些网友不标准的发音还可能对孩子造成误导。

罗新希望提醒家长的是,语言的学习在逐渐进阶的过程中“习得”而非“学得”,至少从目前来看,英语学习是需要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电子产品在很多时候会干扰学习,让孩子分心,家长不要过度迷信、依赖软件。

数学类

练习为主 题型尚有限

在APP里,观看教材知识点的短视频讲解,并通过相关习题巩固练习;与同学来一场速算PK……在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数学老师桂庆霞看来,通过在数学类APP里练习有助于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而且APP里活泼的习题形式也受到孩子们喜爱,此外,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自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习题。对老师而言,一些APP免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根据系统生成的统计分析调整教学设计。

但桂庆霞也强调,目前大部分数学类APP主要起到的还是练习作用,题型比较有限。她认为,此类APP的题目设计需要更贴合最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停留在对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对于不少家长担忧用手机做题会对学生视力产生不良影响,桂庆霞的建议是,家长陪孩子一起使用APP,每次10分钟,避免孩子用手机做其他事。孩子完成练习后就把手机收回,控制使用时间,保护视力。

阅读类

激发兴趣 还需线下引导

在移动阅读渐成趋势的大背景下,针对孩子开发的移动端数字阅读平台也不断涌现,家长和孩子可以在平台上获得大量的图书资源,开发者也在阅读平台中尝试加入游戏、闯关、动画、配音等形式努力让阅读变得有趣。

但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还是离不开老师引导和家长的监督。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老师周浩巍表示,“以学生借助某阅读APP背诵《论语》为例,每周后台有数据统计,如每人每天读书量、发言情况。隔一段时间,我会公布数据,参与少的孩子会跟他们家长再沟通。同时,我会在APP里保持与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时常给予表扬和鼓励。最后,我还会在线下教学中同步讲解《论语》相关知识,让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

周浩巍说,整个过程中,APP作为一个成果展示,互相竞争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孩子和家长的积极性,促进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学生的坚持、效果的保障需要老师在线下投入很多时间精力。

周浩巍认为,语文学科需要感性的讲解来启发孩子,当故事美、语言美、与老师有交流共鸣时,学生才会愿意参与进来;与之相对的是,阅读类APP还是相对比较冰冷抽象,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单独通过APP进行的语文学习不够丰厚,也不够吸引人。

声音

有家长担心,孩子使用教育类APP学习,会出现接触手机就放不下的情况,但这只是家长的推测。在信息时代,限制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毫无意义,反而可能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堵不如疏,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认知这些对学习和兴趣发展有帮助的APP,从小建立正确的思想态度,让孩子认识到手机也是学习工具的一种,培养其自制能力。但放手不是放任,如果孩子有时候时间安排不好,或者沉溺其中,需要家长及时进行提醒和引导。

——李维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特级教师

使用体验

学科综合类

孩子使用某APP做作业的效率明显比线下高,可能是孩子用纸笔书写时喜欢涂改,导致作业耗时比较长。

不少APP会设计一些闯关类的小游戏,孩子很容易被吸引。有时孩子也会误点APP中弹出的广告推送。此外,通过竞争方式鼓励孩子多练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容易形成攀比心态。建议弱化游戏的功能,多一些孩子与老师的互动答疑。

(赵女士,儿子小艾在东城区板厂小学就读一年级)

用过一款APP,可以通过完成作业等方式积累学豆换礼品,如果没有付费开通游戏环节,积累的学豆会大大落后于其他同学。此外,从一年级起一直使用某APP点读学科课文,但该APP不能根据学段自动匹配与课内同步的教材,需要手动搜索特定版本的教材;而且部分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该APP暂时无法提供。(文文,北京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数学类

寒假会使用某数学APP预习下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前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也可以在APP里看相关知识点的短视频讲解,查缺补漏。此外,还可以阶段性和同学在APP里比赛做同一套卷子,了解自己在班里的数学水平。

线上答卷时其实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辅助,如果有题目做错了还可以回过头重新做,缺乏线下测试的真实感。另外,APP里的习题基本都只针对单个知识点,缺乏整合多个知识点的复合型题目。(园园,东城区某中学学生)

每天都会使用某APP为孩子批改口算题,十分方便,而且该APP识别率较高,即使手写出题,同样可以批改。

如果孩子写得不规范或写到格子外可能会识别有误。(王女士,儿子在崇文小学读一年级)

英语类

女儿正在读三年级,已经在某英语APP上坚持背单词151天,学习1931词,PK胜率67%,每天算下来背10个单词。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是孩子能坚持就很不错了。同时APP的“查词”功能也很方便,会显示生词的释义、发音、例句等。

背单词类APP的功能不宜太复杂,否则会影响使用。(夏女士,女儿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读三年级)

与学习工具相比,我觉得某款英语配音APP更像是娱乐类的亲子互动工具。看完《寻梦环游记》,孩子十分喜欢,回到家后就在该APP上找视频片段,拉着我边演边用英文配音,特别开心。这类APP孩子虽然不会每天打开,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英语能力,但仍然有价值。

APP中的教材资源比较有限。(张女士,女儿在河南省信阳市胜利路小学读四年级)

阅读类

提供书籍推荐与检索服务,通过游戏闯关的形式激励孩子坚持阅读,也关注到了读、写等不同领域,引导孩子在读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款阅读类APP通过线上答题测试孩子对书的掌握程度、阅读能力。但问题的设置更多关注于知识点和细节的考查,比如书中的主人公在哪一年做了什么事之类,与书的主题并没有太大关联,也不能启发孩子思考。孩子自己都觉得没有学校里老师上的阅读课有意思,“孩子说,在阅读课上,老师会问他们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对这本书的感觉,会选择哪个颜色,而且学生还可以自己创作绘本。”(徐女士,女儿在北京四中璞瑅学校读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