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平衡金钱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多数家长应该讨究的问题。

有个家境不错的发小最近把独栋别墅卖了,换了一件又破又旧的小区,一家勤勤恳恳搬进去住。发小老爸是个生意人,这栋别墅就是作为结婚礼物送出去的,一般人有如此豪宅不知道该如何装饰,他倒好,住了没几年就倒卖了出去,外墙的粉都还没掉。

用别墅换小破楼的人在我们眼里一共就两字儿——傻缺,然而这个小区却又特殊的魔力,那就是“学区房”。发小的孩子马上要上学了,而独栋别墅位置稍偏,找不到好的私家学校,最后心一横,为了孩子的教育直接搬家。从此以后,发小成了当地有名的“狠人”。

学区房的概念是从幼升小免试入学,就近划片开始,后来经过有心人的宣传炒的沸沸扬扬,一时间家长和孩子压力都越来越大。家长害怕孩子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孩子怕家长付出越多期望越大,自己压力也越大。每天听着父母说“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换做谁都要崩溃。虽然2018年城六区与通州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想要打压学区房的存在,然而并不能完全杜绝这种现象。

家境优渥的人家争取学区房,看上去是个人选择,实际上是对普通人家子女教育资源的掠夺。如果看过印度电影《起跑线》,就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教育的话,中高产阶层子女与普通人家子女受教育程度是不公平的。毕竟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普通人家为了子女的教育,只能跟在后面抢学区房,这就像一张无形的黑网,把无数的家长框在里面。

花钱买教育,但是该花多少钱、接受怎样的教育,在不影响一家人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平衡,就需要极大的智慧。

为了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也为了更多讨论包含学区房以内的教育投入,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两个小问题:1、这些钱有没有必要花?2、这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效益?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这些钱有没有必要花?

在教育投入的过程中,学区房是投入最大的一部分,其次是兴趣班、辅导班、家教等一般投入。

2013年,老陈为了把孩子送到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买了高级小区的房子,在江南实验附近买了89平米的两居室,花了470万。因为之前高级小区位置较偏,又着急用钱,为了买学区房反倒往里添了不少钱。

江南实验学校名气多大,孩子教育问题肯定不用愁了,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坏就坏在老陈的“不用愁”上。在部分家长印象里,我花了这么大代价把孩子送到这里,况且你学校名气又这么大,教育孩子还要我搭把手吗?老陈正好也是这么想的,况且他要把投入的资金再赚回来,况且还有孩子妈在,不信孩子不争气。

然而孩子刚升高二不久,就得知孩子的成绩在全班垫底。按理来说,名校的孩子学生即使垫底成绩也不该太差,然而老陈的儿子和倒数第二单科成绩相差二十多分。老陈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要好好收拾一顿这个臭小子,好在班主任当晚带着孩子家访,告诉老陈孩子“精神不稳定”,最后被检查出中度抑郁。

原来老陈一家在之前就给孩子压力过大,本来在之前的学校,因为学校氛围还算轻松,而且孩子成绩不错,能助长信心。然而自从去了江南实验,成绩瞬间垫底,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自我否认,再加上家里人的不理解,逐渐患上了抑郁症。

或许老陈的事例只是个例,并不能说明大多数问题,但我们通过这件事也可以进行类比:较之学区房所在的学校,和孩子之前学校的差距大吗?孩子是否愿意在新的环境中去适应和学习呢?

这也是家长经常忽略的点,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做决定,却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好的环境固然能教会孩子更多东西,但也非常容易打击孩子自信,反倒不利于孩子接受教育。自信教育,要不高昂的学区房更珍贵,其他教育投入亦是如此。

第二个问题,是不同教育投入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效益。

许多人在让孩子接受教育时会陷入一个谬论,那就是投入的越多收获的越多,正如那句“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然而教育不是货物,孩子也不是包学包会,压力过大反而不易消化。

孩子从小所处的环境,极大程度影响他所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就是在大城市生活(非重点学校学生)的孩子,在小县城学习更容易名列前茅,而乡镇的孩子去大城市学校学习。即使非重点学校,如果不头悬梁锥刺股的话,是根本比不上别人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基因或者城乡孩子的差异性,而是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的孩子,去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往往会很自信,而这种自信会作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反之,教育资源匮乏的孩子,去教育资源丰富地区之后,反而会胆怯、恐惧,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在过渡期无法适应的话,之后学习只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在家长更应该考虑孩子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买学区房。教育投入越多,并不等于教育效益越大,决定这一因素的关键就在于孩子,而家长只有了解孩子性格,才能不至于好心办坏事。

教育资源固然重要,教育投入也无可厚非,但家长不能盲目去做,如果忽略孩子盲目投入,最终结果大多会让家长失望。所谓教育与金钱的平衡点,就是在于孩子身上,如果真想让孩子去更好的环境激发潜能,在此之前也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这也是金钱和教育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