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决不了运动的问题。

即便有长达数年的整体规划,但分派任务指标一般的操作方式注定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乃至推而广之。经济发展如是,体育教育改革亦如是。

鉴于我们的官员具有“听领导的话”的“优秀”品质,我相信校园足球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尽管过程中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因简单粗暴的执行而导致的问题,但足球人口基数的提升应该还是可以乐观期待的。

但这就够了吗?

这样的校园足球“风暴”真的具有示范意义吗?对中国的体育教育有根本性的改变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它既不会长久执行,更无法获得全项目的推广,只是让体育教育的成绩好看些罢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体育教育的问题,绝不能依赖行政手段,而应因势利导,智慧地利用市场,打破现有的教育藩篱,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方有可期。

正所谓“不破不立”,对于人们常说的体教结合,其实最好的形式恰恰是“体教分离”。这样才会真正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整体局面。

有时候激化矛盾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比如曾经的足坛扫黑,比如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的肇因,比如开始关注早被吃光的穿山甲,比如“不明真相”的云南旅游,比如未来的两岸统一。而体育及美育教育的改革也需要些刺激与突破。

若想真的搞好体育以及美育,那么不如直接把相关课程剥离出来,采用采购模式交给经过审核认证的、具有足够资质和能力的社会教育机构。既可以提升相关教育的专业性,也可以大大节约人员培训的成本,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资源。辅以一定的政策激励,促进相关行业发展与市场培育,还可带动就业提升,这才真正符合现在鼓励创业创新的指导思想。

虽然我们总说人才最贵,但其实我们从来也不缺少人才,缺的只是机会而已。专业的体育培训组织,不仅可以解决相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打破学校、学区等人为划定的限制,给所有孩子带来全面的、可选择的、专业化的培训,让孩子们不再因家庭条件合适被人发现,而是实实在在凭借自身天赋得到关注,这才是体育教育改革真正方向。

虽然在形式上它有些类似业余体校,但培养目标和运作方式却有本质的区别,重要的是它是与现有教育机构紧密结合的一种辅助教育形式。而且一个机构或团队就可以辐射多个地区,覆盖不同领域,既能提升场地使用效率,便于组织交流,又能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且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为相关项目的专业队伍提供人才并充当“星探”,彻底打通社会体育和专业体育对接渠道,对整个体育产业也是一大促进。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分离,不会牺牲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当然这样的模式也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要另行考虑:可以在保留现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支援帮扶的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学生们接触专项运动的机会,从而发现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盛行,中小学生的体育能力显著下降,孩子们没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体育和教育似乎还形成了对立局面。貌似是体育拖了教育的后腿,殊不知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其实是教育拖了体育的后腿,而背后的原因就是体制和思想的僵化。无论对于体育还是教育而言,当下都已经不再是关起门小圈子来搞的时代了,开放才是出路,这也是共享经济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操作方式。

这样的模式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可以广泛推广,让体育、美育教育共同成长。而其真正的价值更在于为未来必将到来的教育社会化浪潮试水、探路。